凋敝的中国村小:屏幕不足以改变命运,教学还得靠老师言传身教( 十 )

功利化产业化的教育 , 往往会忽视乡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重要 。 李校长说 , 在教学点 , 他倡导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理念 , 引导学生参与自我生活的改造 。 学生们在校园的菜地种芝麻、红薯、油菜、玉米 , 收获的食物共同分享 。

李校长给我看他制作的视频 , 带孩子们去山里踏青、辨识植物 , 介绍蚂蚱的“保护色” , 孩子们的笑容 , 纯真灿烂如花 。 他还在网络上寻找关于中华传统道德、尊老爱幼等视频 , 定期放给学生 , 进行全方位素质教育 。

教学点孩子参观

理想丰满 , 现实却可能骨感 。 李校长很担心11人是“红线” 。 乡里现在20个教学点 , 最少的就是11人 。 按照当地之前情况 , 10人以下的教学点就可能面临被撤并的风险 。

在教学激情和招生焦虑中 , 我眼前的李校长 , 把家安在学校 , 头发油油的 , 嘴上起了火炮 。 也许是我的到来 , 他第二天就去买了红漆 , 搬来梯子 , 把门上的校名描的红艳艳 。

他微信给我发来他的自勉语:“如果你是雄鹰 , 没有掌声 , 你也要飞翔;如果你是深山的花儿 , 没有人欣赏 , 你也要芬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