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中国村小:屏幕不足以改变命运,教学还得靠老师言传身教( 九 )

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 , 显露的问题密集见诸媒体 。 单我采访报道过的 , 就有陕西小学撤并后乡村代课老师被辞退、大凉山中心校路途艰辛影响部分孩子辍学、湖北一些地区村民要求恢复被撤并学校等事件 。

很多学者认为 , 撤点并校阻断割裂了儿童与自然、家庭、村庄之间的关系 。 代表乡村一部分的村落学校的消失 , 相当于将已经长在身体里面的器官或骨架突然拿走 , 加速了乡村社会的解组和萧条 。 而优质教育集中并校的“托拉斯”效应 , 让乡村教育愈发失去竞争力 。

种植教学

青山绿水 , 白草红叶黄花 , 其实 , 乡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

李书磊教授在《村落中的“国家”》一书中 , 观察变迁中的乡村教育 , 认为应试教育中土语系统缺失 , 往往用“小青蛙、小鱼姐姐”代替蛤蟆、捉鱼 , 温情化减少了一些残酷 , 也对孩子粉饰了一些残酷 。

叶敬忠教授在《发展的故事》一书中 , 提到村庄是教育的理想场所 。 在村庄中儿童可以直接接触到自然万物和各种社会风俗 , 并与家庭生活相联系 。 将孩子“禁闭”在中心寄宿校 , 孩子连自己的村庄的长辈都不能全部认出 , 很难想象他们会怎样认知自己出生的村庄和养育自己的父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