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飞过大田……(春耕探行·生产方式之变)( 二 )

不一会儿工夫,植保小分队赶到,一番调试,“大家伙”终于登场了——无人机转动旋翼缓缓升起,一团雾雨随即喷出,在空中向前推进,田里的麦苗随气浪摇曳,尽情享受着“药浴”。

“以往种麦,打药是最头疼的事,雇人费工不说,还打不匀。”刘飞说着舒展眉头,“还是高科技好,无人机打药,能均匀喷到叶片和根部,一亩作业费才7元,省水70%、省药20%,里外算下来省了好几十块钱。”

农机化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同样种小麦,这位30多岁的新农民与父辈们不同,“我流转了80亩地,不靠机械化根本干不过来。”刘飞坦言,这些年他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从种到收,大机械撒着欢施展拳脚。

无人机是个技术活,要请专业的人来干。只见飞防手李成帅手握摇杆,左右开弓,灵活操纵航向,“飞行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到一米八,要注意风速、风向,保证打药效率,单机一天可作业400多亩,能顶40个人同时作业。”

市场有需求,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慧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飞说,公司像李成帅这样有资质的飞防手50多人,植保无人机有54架。最近两年,在滑县,无人机成为春管的“新农具”,数量突破了几百架。去年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5万多亩,估计再过两年,飞防面积能占到6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