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飞过大田……(春耕探行·生产方式之变)( 四 )

50万亩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智能、绿色农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离不开基础保障。在白马坡田间远眺,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其间点缀着“白格子”“黄扣子”“白色斑点”——这些是供电室、机井、出水口。“这是县里打造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50万亩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国凯说。

枣村乡西徐营村田头,63岁的袁社老人正在浇着返青水,“现在浇地轻松多了,一个人就能搞定!”只见袁大爷从兜里掏出一张卡,来到地头的供电室外面,朝机器上一刷,捣鼓了一下屏幕,选定机井编号,只听“滴”的一声,出水口汩汩清流,奔涌向干渴的麦田。

“以前浇水像打仗,一人看水,一人看渠,一人看电,邻里间常常闹纠纷。”袁大爷说,“刷卡浇地,家家一本明白账,用水少了,一亩地能省10块钱,产量却高了。”

“你瞧,这麦苗长得喜人!”袁大爷说着,弯腰拔了株麦苗,“分蘖七八个,次生根密密麻麻,足足有10多根,今年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韩国凯介绍,白马坡这带,以前地势低洼,一直是“望天收”的盐碱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粮田平均亩产提高200多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