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飞过大田……(春耕探行·生产方式之变)( 三 )

和许多农村一样,滑县也面临“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多是老人妇女,社会化服务如何对接一家一户?

“稳粮食是责任更是使命,必须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县里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家一户,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滴滴”,一条信息发到黄国兴手机上,“又来订单了,老店镇东马庄村,小麦浇水8亩,得抓紧安排。”这位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农民,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带头成立了合作社,组建机械服务队、农技指导站,凭着“硬实力”,成了县里农技服务平台的指定服务点。

“手机种地,如今成了滑县农民的新鲜事。”老黄说着,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演示,点开“小麦服务”菜单,耕种、浇地、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明码标价。农民选好项目一键下单,平台就将订单派送到服务点,照单作业。除了保姆式服务,还有更专业的指导。县里组织30位资深农技专家,指导小麦、玉米、花生等实用技术,农民有难题,能与专家点对点交流。

“‘农管家’相当于农民版的网上外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勇说,去年8月试点以来,非常受欢迎,接单100多个,今年准备在390个村推广。“发挥好‘新农具’作用,通过代耕代种、托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就能擦亮滑县优质小麦品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