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飞过大田……(春耕探行·生产方式之变)( 五 )

建好良田,良法跟上。9个农技推广站和18个农情监测系统服务示范区,农业、水利、气象、电力合力,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主推技术在田野施展,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智能化绿色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现在种地更科学、更智能,农民省心省力,一亩还多挣出200多块。”袁大爷感叹道。

在白道口镇后赵湖村,一条巨大“银龙”正在麦田里画圈,3米多高的轮盘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喷头。“这个大家伙是今年新推广的时针式喷灌机,作为小麦主产区,连年丰收背后,也面临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发展高效节水、支撑粮仓可持续生产势在必行。”县水利局副局长韩晓伟说。

韩晓伟算了一笔账:根据测算,喷灌较大水漫灌节水20%—30%,项目区5000多亩耕地,年可节约用水47.2万立方米,年省工3.8万个,可省456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5%以上。“相当于下了一场小到中雨。”水滴像降雨一样湿润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还可以实施水肥一体化,减轻水肥流失和环境影响。

跟着市场种田,让大路货变抢手货,实现“粮仓”到“厨房”转变

生产方式变了,可种什么赚钱?采访了解到,许多滑县农民抬头看市场,主动调结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