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港口调研系列报道之青岛港( 五 )

船舶大型化趋势自然对港口的吃水、设备能力造成考验。李武成指出,现在的大型船舶吃水超过15米,若码头或者航道水面下水深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大船就不愿到港口来,而码头设备不“够格”,比如桥吊不够高,对船舶的作业也会有很大影响,港口基本条件由此成为大船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于占福也分析称,东北亚地区港口密集,全球经济的变动使货量争夺产生微妙影响。“大船能将单箱平均成本降低,那么谁能在把持大船后,进一步利用小船进行分拨,谁就有可能改变东北亚几个港口圈的微观格局和彼此的实力平衡。”于占福指出,如今港口间的争夺主要就是看谁能把大船抓住,到自己的港口停泊。

多方联动转型升级

从目前的动作看,青岛港正从陆、海两方面提升港口功能,开通以“青岛港为轴心”、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用李奉利的话来说,要为客户架起与世界各地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黄金通道”。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港与铁路、海关等合力,提升港区业务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