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追光的中国运动员经纪人( 六 )

一本靠情怀去学的“无字天书”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体育经纪人已在中国兴起,但经纪人和运动员能“光明正大”地建立合作关系,在10多年前还并非易事。2006年4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国第六批14个新职业中,体育经纪人有了一席之地,但在现实土壤中,话语权依然是这个新职业的奢侈品。

在中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的30多年历程里,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是不可忽视的转折点,而足球也成了当前运动员经纪业务最与国际接轨的项目——除足球、篮球等职业化开展较早的项目外,国内经纪人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体制内运动员,几乎很少有人存在转会需求,而剥离国际体育经纪领域的关键业务后,经纪人的主要任务便是帮运动员争取商务、综艺资源,寻找机会提升咖位的可能性。甚至在CBA这样的职业联赛中,也依然存在“市场”和“体制”之间的博弈,球员想转会也需经重重关卡,这让一些初涉篮球的经纪人同样无法开展核心业务。

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淑红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样是关键时刻,“让更多人看到了体育的市场效应,思考的人多了,对体育经纪人也有了更多认识。”在这种背景下,各项目中心攥住运动员衣角的手也在慢慢松动,更多运动员发现了自己“走到台前”的需要。但此时,“经纪人有没有搞清楚应该以什么方式去挖掘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