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二 )

如果说,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或多或少脱胎于游记文体,那么,人类学民族志电影的部分基因也源自兴起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旅行电影”——通过影像情境的建构,将一种景观与文化呈现给身处另一个时空的文化群体,而人类学本身的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又使得民族志电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观光影片,成为深度描写与阐释人类多元文化价值的学术影像文本。

一十九世纪末期,电影诞生伊始,即担负着为观影者提供视觉奇观的使命。在一系列可供观赏的影片目录当中,带有异域风情色彩的旅行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片种之一。法国与美国这两个联合开创人类电影世纪的国家,也最早让电影摄影机踏上了漫漫旅途。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上图为卢米埃尔兄弟(Louis and Auguste Lumière)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火车进站》中旅客进出车门的场景(来源:mtime.com)电影发明者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是此类影片最早的制作商,他们于一八九五年摄制的影片之一《火车进站》,便记录了一个旅行的场景:一列火车停靠在站台上,旅客们进出车门,即将结束或是开启一段旅程。“从一八九六年到一九一〇年,(卢米埃尔公司的摄影师)费力克斯·麦斯基什携带摄影设备游历了许多国家,将自己在各地的见闻记录在胶片上,他的影片是旅行片的先驱。”在存留至今的卢米埃尔早期电影当中,仍可看到多部摄制于法国内外的影片,主要展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色与民俗生活。在这些黑白默片中,从里昂的都市生活到阿尔卑斯的皑皑雪山,从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到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从在河水中洗浴马匹的墨西哥男子到在街头捡拾食物的越南儿童……那些遥远的风景与人物,第一次被存留于胶片所记录的动态影像当中,获得了超越空间与时间的恒久生命力,也成为一幅幅活动的明信片,让每一个走入电影院的人都能体验到原本需要外出旅行才能得见的异域景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