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三 )

除了我在《旧日无常》(《读书》二〇一八年第七期)提到的晚清时期驻中国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还有一位法国早期旅行电影的倡导者,他就是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作为一名兼具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思想的犹太富商,他希望通过影像的拍摄与交流增进各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一九〇八至一九三〇年间,卡恩聘请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用电影与图片摄影的方法,记录不同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行为,以完成一项名为“星球档案”的影像计划。“‘星球档案’所摄录的影像包含来自全球的约一百二十小时罕见的电影素材,四千多幅黑白照片以及超过七千二百张彩色照片,为我们认识二十世纪前叶的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无论是方苏雅的中国影片,还是卡恩的“星球档案”,都还处于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状态,并非具有文化表述结构的叙事电影。

二如果说法国旅行电影的源头来自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识之士,影片大多带有人文主义取向与民族志色彩,那么美国人虽然同在十九世纪末便开始拍摄旅行电影,却更青睐这种影片的商业价值,将其发展成一门红火的生意——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观光片,曾在大半个世纪里长盛不衰,并产生了几位代表性电影制作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