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五 )

另一位在美国旅游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创作者是詹姆斯·安东尼·菲茨帕特里克(James Anthony FitzPatrick)。作为一名职业电影人,他自一九三〇年开始致力于拍摄在影院上映的观光片。这些影片主要展现旅游目的地的景致,对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城市建筑的展现要多于对各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描写,且多以观光者的正面体验为叙事格式,如《挪威:白夜的土地》《浪漫的阿根廷》《马德拉岛:海中的花园》《樱花时节的日本》等。对于有批评者认为其影片过度美化现实,没有展现真实而复杂世界样貌的意见,菲茨帕特里克曾经回应道:“我从未记得有谁要求组织一场贫民窟或监狱之旅。”

总体而言,法、美这些旅行影片的画面与讲述都颇为浅显,仅满足普通观众对于异域风光的好奇之心。此外,二十世纪早期的欧美电影拍摄者大都怀有西方文化优越论的价值观念,在表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文化时,更倾向于展现当地人野蛮、落后的猎奇性图景。这些影片构成了一种“东方主义”的观光式刻板印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主要兴盛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旅游观光片,存留下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影像,相较于大多在摄影棚中搭景拍摄的好莱坞故事片,旅游电影记录了许多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真实场景,以万花筒的样式,建构出人类近百年来塑造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社会形态、文化行为的整体图景。尽管在当时,它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多有浮光掠影之嫌,但在历史的回望中,却又显得足够厚重,累积成一幕幕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明影像档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