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在“医疗梦”中的地产商(13)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地产的收入基本可以覆盖整个项目的成本,康养收入加上补贴就可能成为净利润。”王一帆分析,“这样房企还是赚的,不太在乎医疗项目是否真正成功。”

善用“套路”的公司,把政策研究得很透彻,且敢于贴着红线行走。可如果胆子太大,必担风险。

邓勇曾经接受河南省一家公司的咨询,该公司转型做医疗不成功,想起诉当地政府。几年前,河南某市委书记找到该公司负责人,邀请其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在该市建设一所妇健医院,市委书记代表政府承诺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让公立医院提供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双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发文要求“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辖区常住人口数、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合理设置,建设规模适度”。

新规之下,该市只能保留原公立妇健医院、不得新建。然而,此时,该公司已投十几亿元建成医院,并请了专业公司搭建信息网络。更巧合的是,时值该市领导班子换届,原市委书记调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