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在“医疗梦”中的地产商( 十 )

不仅如此,受委托的医院管理公司,很容易把自己做成一块“铺路石”。“做得不好,会被质疑能力不行;做得好了,又很容易被踢掉。”王一帆说,“大地产做医疗也会这样做。”

除了委托管理,不少地产公司自己成立医疗管理公司,挖来三甲医院管理者来坐镇,为此能开出300万到500万元的年薪,但这些已有点职业经理人味道的管理者,多来自全政策化加半市场化的公立医院。初来乍到这些完全市场化的民营机构,管理理念的大相径庭让双方都难以适应。

有的三甲医院院长、副院长,到了民营医院,还端着公立机构做院长的架子;可投资方觉得是:“我高薪聘请你来,怎么管理医院得听我的”。

李东坡的坤桐医院,也面临聘请还是自己培养专业管理团队的选择题。此前已经在跟北京的公司谈,在医院将来利益分配上正在磋商。但他骨子里不相信“空降兵”,“医疗的可复制性特别小,不同地域医疗资源、人口、发病率不一样,理念也有差异;如果管理团队理念太先进、成本太高,也很难合得来”。

与国际上著名的医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是头部房地产公司投资医疗的热衷之举。但理念的协同仍是关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