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在“医疗梦”中的地产商(11)

王健林在与UMPC签约仪式上演讲时表示,“万达集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行力强、速度比较快,所以希望美国的朋友能够有一个好的心理准备跟我们合作。一个医院建个五年八年的那就太慢了。”

最近,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副总裁Heitham Hassoun在北京参加中美医院合作峰会时表示,“希望找到世界观相类似的合作伙伴,最终才会彼此交换经验和合作。”

从那么多国际合作中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国外医院的理念照搬到中国是行不通的。IHG亚洲区首席运营官韩旭曾建议,如何把国外的运营理念、医疗资源引进中国并进行本地化自我造血,才是地产企业成功进入医疗行业的关键。

“不能坐等优惠政策”城郊地带,是地方政府大力开发的地点,一系列优惠政策随之而来,寻求同社会资本合作建医院。拿地的便利与便宜,可谓地产商进入医疗的主因。

“在地产商看来:先把地给圈了,这个项目就是我的了,等三五年后市值提升再卖出去。”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采访人员,对地产商而言,项目运营的好坏,就另当别论了。有地产商为了尽快进入医疗行业,新建的医院一般申请为非营利性医院,可以享受低税、医保、水电的优惠。等“翅膀硬了”,就把医院性质改为营利性,变更土地性质,之后可以做商业地产项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