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人间彩虹” 与时代发展共激荡( 六 )

63年前,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进入钢梁拼装阶段。当建设者发现固定桥梁杆件的部分铆钉,与孔眼间有2毫米缝隙。大桥所有拼装马上停工,直到新铆钉填满缝隙,先期铆钉全部弃用。

经历多次洪水冲击,近百次大小船舶撞击,武汉长江大桥依旧坚固如初。最近的大桥养护“体检报告”显示,目前全桥无变位下沉,百万颗铆钉未发现松动。刘自明说:“第一代的大桥人对质量的追求和创新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大桥人。”

去年底,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6公里处的杨泗港长江大桥顺利合龙。借助全新工艺,过去耗时近1年的钢梁架设环节,用时仅44天,成为建桥“中国速度”的最新纪录。仔细观察,大桥关键部件上“二维码”随处可见。手机一扫,施工人员、焊接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

“工厂化”施工、“搭积木”作业、“二维码”溯源……眼下,刘自明推行的这套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位一体”桥梁质量管理模式,荣获众多奖项之余,更是“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承诺的传承体现。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铁大桥局不断地创新使用先进技术,来提升工程的品质,降低工程的安全风险,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作业条件。仅在跨海大桥方面,从东海大桥开始,海上建桥从承台到墩身再到上部结构,逐渐的实行了工厂化的预制,大型化的吊装。目前,海上吊船可以吊起3600吨的重物,起吊高度达到130米。使跨度达到150米的公铁两用钢桁梁桥可以整孔吊装到位。同时也使得在海上建桥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容易,大大地缩短了海上作业时间,有效克服了海上有效作业时间短的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