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五年小考:明星项目能得几分?( 八 )

“国内国外还是存在差距的。”党炜说。

应用市场的未来摸到商业模式的门,既是明星项目们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某种压力的先兆。只有能落到实处的商业模式,项目才能存活。李纲要登台时提及投资人士不太乐观的情绪,来源于部分投资人的判断。

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无论是已落地的项目,还是留存在愿景描绘中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提及“商业模式”——商业火箭项目,大多聚焦微纳卫星星座组网带来庞大的发射和补充备份星需求;商业卫星项目,则大多是体制内技术人员完成卫星研制,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运营服务。

但与国外发展情况不同,国内一提及商业航天,要么是造火箭,要么是造卫星,将两者之外的业务作为主业的项目,十分鲜见。

“国内项目过于扎堆在火箭发射、卫星研制环节了,项目间的差别不大。”胡晓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做商业火箭的,一般都是先做固体燃料火箭,再做液体燃料火箭;先攻克发动机相关技术(再做箭体),好像是同一个项目出来的一样。”

4月23日,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在发言中提到一组数据,引发当天众多商业航天从业者的讨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从事运载火箭制造的商业企业有49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41家;而从事卫星制造的企业有15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