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寒门与贵子:教育公平一直以来只是一个梦想吗?( 七 )

这种标准一直持续到1950年末。反文化运动和民权运动兴起之后,平等观念日益流行,再加之前苏联崛起使美国政府开始注重学科发展、科技进步,人才的技术与能力开始变得更为重要,学校转而开始重视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这一录取标准变化带来的后果是,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学生替代了占有经济资本优势的学生进入社会上层。然而,这一“贤能主义”的录取标准并未生发出真正的平等,反而让拥有隐形文化资本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录取是因为本身能力更强,正如杰罗姆教授在书中所写,“在这个社会里,要求平等的伟大理想被残酷的竞争所取代,这些竞争也将造就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社会秩序可能与此前的世袭制度并无二致,也并不会理会所谓的社会公正。”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书单】寒门与贵子:教育公平一直以来只是一个梦想吗?

[美]兰德尔·柯林斯 著 刘冉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一书中提到了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四十年后,这一理论在当今中国得到了应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逐渐成为了就业市场的普遍要求;博士培养过剩,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已上升到海外博士水准。文凭为何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所学知识对工作全无用处,企业为何仍将学历作为硬性要求?教育扩张是否能真正打破阶级壁垒,为人们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