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1973年,贝聿铭一生最糟糕的时刻( 三 )

同时,另一项对大厦的检查表明,汉考克大楼会在大风中猛烈摇晃,高层住户甚至能够察觉到这种摇晃。而顾问团队给出的建议是增加1650吨斜撑钢柱来加固大厦,这将增加至少500万美元的成本。

直到1973年10月,玻璃破损的原因才被查明,它并非来自大厦的奠基作业或者风暴的威力,而是源于玻璃材料本身的症结。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人员,类似混凝土之类的建筑材料往往有专门课程用来学习了解,但对于玻璃,1960年代的大多数人仍然将它当成制成品、而非建筑材料使用,贝聿铭也不例外。他在这个项目中采用了一个不可靠的技术——涂有反射覆面的双层玻璃。但事实上,当阳光照射产生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大厦遭遇轻微颤动时,两层玻璃片之间易碎的铅制隔离器就会出现裂缝,并将裂痕扩展到玻璃本身,最终,整幢大厦上的10334扇窗户几乎都会遭遇一样的下场,唯一的选择是将这些不可靠的玻璃全部更换。

这两个缺陷为汉考克大厦抹上了舆论阴影,并让工程预算从原来的7500万美元猛增到1.2亿美元以上。在技术问题解决以后,一系列诉讼案依旧纠缠了汉考克大厦的委托方直到1981年,他们几乎把和建筑项目有关的所有人都告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贝聿铭,他被指控“提交了技术不娴熟的设计方案”,而玻璃制造商则控告贝聿铭“在风力负载规格上犯有严重错误”,贝聿铭也不甘示弱,反告玻璃提供方隐瞒了技术缺陷。总之,汉考克案后来成了美国建筑史尚最错综复杂的诉讼案件,这些被告最终都和原告们达成了和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