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文学 近现代亚洲的倒影( 二 )

《罗摩衍那:森林篇》

作者:(印)蚁垤 译者:季羡林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8年10月

南亚地区的语言差异很大,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拉提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阿萨姆语等等,这些语言各有各的文学著作,而其他更小众的乡土语言,也有各自的民间作品。语言的生僻导致南亚文学作品一直没有办法很好地与国际文学圈接轨。

在印度次大陆文化中,有两部篇幅宏大的史诗,一部是《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长度为荷马史诗的10倍,另一部是《罗摩衍那》。前者与印度教的联系更密切,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对话便来自于它,包括黑天对梵、业、我、奉爱瑜伽等概念的定义,其叙事场景非常广阔。相比于宗教影响力更强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则是许多梵语戏剧和叙事诗的来源,它的作者名叫蚁垤,据说曾以偷盗为生,后来坐在大地上内省自修,一连数年一动不动,身上爬满蚂蚁成了蚁窝,因此得名。《罗摩衍那》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在猴国篇中出现的神猴哈努曼,也成了印度教与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