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文学 近现代亚洲的倒影( 四 )

在政权交替和西方殖民者的压力下,即使原本相对统一的宗教文化,也在近现代产生了歧义。V.S.奈保尔曾经在“印度三部曲”中提过,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来自于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同时,主张暴力和恐怖袭击的人也把《薄伽梵歌》奉为经典,其中“尽你该尽之责,哪怕其卑微。不要管其他人的责任,哪怕其伟大”这句话在不同的政客口中有了不同的阐释。多元的文化,本国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再加上上千年种姓制度影响导致的阶层固化,让南亚地区成为在今天很受国际文学关注的话题。取材自该地区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很容易获得国际性文学奖。

但在外来者关注南亚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敌对批评的怪圈——即外来者必然会以殖民者的视角对待被殖民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奈保尔在“印度三部曲”中,还把矛头指向了印度本国国民,认为他们是造成印度落后的根本原因(而非殖民者)、是甘地毁掉了印度的时候,他所遭受的非议更是铺天满地。萨义德确认奈保尔已经变得“没头没脑”,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认为奈保尔是个“令人舒服的白种人神话的恢复者”。

出生在印度的英国小说家萨曼·鲁西迪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他的代表作《午夜之子》借鉴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叙事方式,用魔幻的方式叙述了印度次大陆近百年的变化。这本小说中有一个段落,或许能代表印度在独立后遇到的困境:英国人撤退后,主人公的父母前往孟买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看中了一套名为梅斯沃德山庄的地产,那里风景优美,价格低廉,但是原来的拥有者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原封不动地保留住宅里的所有物品,一个灯罩,一柄梳子都不能扔。主人公萨里木·西奈就在这样一个遗迹般的环境中,于印度独立的午夜出生。印度报纸大肆报道,认为这个是出生在光荣时刻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孩子。但西奈明白,他只是那个时刻中诞生的一千零一个孩子中的一名。这些各具异能但却总是在西奈脑海中吵个不停的孩子,正意味着新印度未来的迷茫。而且,由于助产者当天把他和另一个穷人婴儿给调包,西奈还成了一个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父母的、丧失身份的人。“由于玛丽·佩雷拉的罪行,我被橘黄色的布包裹起来,我成为中了奖的午夜的孩子。这个孩子的父母其实不是他的父母,他的儿子将来也不是他的儿子……”,他的命运也将在魔幻中经历苦难、荒诞、颠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