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精神财富 一个编纂典范(逐梦70年)( 二 )

1938年,鲁迅先生逝世两年后,20卷的《鲁迅全集》在上海面世。其后历经战乱,无暇重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成立了鲁迅著作编刊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称鲁迅著作编辑室),于1956年开始出版《鲁迅全集》10卷注释本,至1958年出齐。1975年,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了鲁迅研究室,随后又组建了“《鲁迅全集》领导小组”,从各地抽调专家学者到京,分工合作,于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前夕,推出16卷的《鲁迅全集》。

目前鲁迅著作最通行的版本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由1981年16卷本的《鲁迅全集》修订扩充的18卷本。全集出版说明写道:“《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一直受到中央和国家的重视,得到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学者的帮助。”

《鲁迅全集》在编辑体例、文本校勘、题解注释等方面创举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编辑体例方面。1938年版的全集基本参照鲁迅本人生前自拟《三十年集》的体例,将其历年自编文集作为主体,未入文集者列为“拾遗”“拾遗补编”。全集收入了译文,但没有收入日记和书信。不过,全集编辑委员会在发刊缘起中作了说明,为更大更全的版本预留了空间:“此外还有日记、书简、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汉碑帖、汉画像等,因影印工程浩大,一时不易问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