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精神财富 一个编纂典范(逐梦70年)( 六 )

尽管如此,《鲁迅全集》的注释仍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2005年版发行近15年来,《鲁迅研究月刊》等专业刊物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质疑补正的文章,文本校勘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准确的文本和更允当的注释,《鲁迅全集》的修订应该被提到日程上来。

《鲁迅全集》是一个范例,但不一定是作家全集编纂的定则。因为作家的创作呈现不同面貌,不可能强求一律。如郭沫若的书信、日记,并未收入《郭沫若全集》中;至于译文,茅盾、巴金的译作,卷帙浩繁,仿照鲁迅著译编辑体例,另行出版了“译文集”, 但对于译文较少的作家如瞿秋白,则将译文编入《瞿秋白文集》(译文编);《鲁迅全集》不收辑校古籍的体例,也被《郭沫若全集》收录《管子集释》打破了——此类体例不一的情况屡见不鲜。

现行的《鲁迅全集》是鲁迅著作编纂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文学家全集的编纂,其体例可资借鉴,同时也对开拓更大空间提供了启示。

(作者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制图:蔡华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