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令狐冲喉头一酸,让杨过赞不绝口 | 所有的故事都源起这只粽子( 六 )
自然 , 要进去不容易 , 五芳斋规定 , 半个月的学徒时间 , 做不到500个 , 走人 。 周凤娟因为身材瘦小并不被人看好 , 可谁也没想到 , 这个年轻姑娘才干了一个星期就要求和老员工一起“计件生产” 。 直到22年后 , 在每年嘉兴的裹粽比赛上 , 周凤娟依然能稳拿前三 。
包粽子 , 是门手工依赖度极高的活 。 即使是五芳斋这样年产1亿只粽子的大户 , 它的生产线上也是密密麻麻的女工 。 放料、包裹、称重、缠线 , 所有动作都需要女工的双手来完成 , 裹粽娘成了一只嘉兴粽子的灵魂 。
五芳斋生产车间里 , 上千名裹粽娘一刻不停地裹着粽子
而在电商带着嘉兴粽子打破地缘限制、占据全国一半以上市场的时候 , 摆在所有粽子企业面前的问题出现了:裹粽娘的手速能否跟上市场的需求?月薪万元以上 , 为啥裹粽娘却越来越少?
“上半年教一批、下半年教一批 。 ”每次新人进来 , 周凤娟都要当一回老师 。 和当年挤破头进五芳斋包粽子的情形不同 , 本地裹粽娘的后代们并不感冒这个体力活 , 新招的年轻人大都是嘉兴新居民 , 全国各地的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