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零售巨头的70年自毁之路(14)

在四处想办法解决问题时,领导者往往会重组公司,而且有时会重组上瘾;这也是西尔斯的特征之一。20世纪70和80年代,西尔斯曾经多次采用控股公司结构,并将庞大的金融服务业务的边边角角在相互敌对的高管统领的不断变形的私人领地之间颠来倒去。这些措施一点儿用也没有。在衰退晚期,公司有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希望他成为救世主一样的领导者。这样的负责人刚上台时,公司一般都会变得有起色,但接下来却仍然会令人失望。亚瑟·马丁内斯掌权时的局势符合这样的模式。

最后一个阶段是真正的公司衰亡期——资不抵债并且销声匿迹,或者干脆变得无足轻重,西尔斯就是这样。一个名叫西尔斯的实体也许可以再撑几年。但说到作为当今美国文化的元素之一,作为长期增长前景令人称道的零售商,西尔斯已经不在其列。

这个过程耗时之长令人咂舌。凭借鼎盛时期的成功,西尔斯的衰退期比大多数公司都长的多。但即使是不那么大的公司,败亡也几乎总是一个迷惑人的缓慢过程。柯林斯说:“构筑伟大的过程非常缓慢,想想沃尔玛或西南航空就会明白。滑坡则和崛起完全一样,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家伟大公司的衰退只是看起来像是发生在一瞬间,这是因为问题已经很严重时人们才会注意到。而这也正是它如此危险的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