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二 )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以来的普遍问题,而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缺口与其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中小企业融资是困扰全球的长期难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麦克米兰爵士牵头的委员会在调查英国金融和工商业过程中就在一份报告中就提出所谓的“麦克米兰缺口”,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非完全源于可靠担保品的缺乏,而事实上因为资本有效供给低于其有效需求。此后的一系列研究,比如Bolton报告(1971)、Wilson委员会报告(1979)、Aston商学院报告(1991)等也表明类似问题并非孤例。在中国,这一错配的结构性特征或更为突出。尽管难以找到直接的数据揭示中国企业规模、所有制、融资缺口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但间接的关联可以表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有不小的交集。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估计,中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分别占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潜在融资需求的42%和76%。如果仅从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看,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除国有与集体之外的企业占比均值在五成以上。结合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融资领域的相对弱势,不难推断该缺口主要体现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事实上,基于信贷数据的判断仍低估了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比如,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62.9%的小微企业仅有民间借款,另外14.1%的小微企业既有民间贷款又有银行贷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