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五 )

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其他融资因监管趋严日益规范化,但非标急剧收缩和债务违约、股权质押风险等需高度关注。由于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且信贷存在结构性错配,中国民营企业对于非标融资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年“降成本”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在2015至2017年间,国有企业借款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据绝对主导,非标融资规模占比仅为3%-7%,反观民营企业,三年间对于非标融资占比则分别达43.9%、38.3%、15.4%。非标融资近年来的相对收缩事实上也受金融监管加强所影响,从社融口径看,非标存量占比已从15年底的16.2%降至2019年4月的12.2%,这也是2018年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的重要原因(详见附图)。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近年来民企债务违约开始凸显。2015年至今,我国企业总计违约债券余额接近2160.9亿元,违约债券达277只,违约发行人107个,其中民营企业违约债券余额接近1300亿元,违约债券达166只,违约发行人64个,而同期国有企业违约债券余额不足350亿元,违约债券41只,违约发行人12个。在违约情况最为突出的制造业,民企违约余额、债券只数、发行人个数占比分别达55.4%、61.1%、64.1%。民企股权质押风险也在经营环境收紧和股市出现下挫的双重压力下不断暴露。2014年底至今,我国上市公司总质押市值从约2.6万亿增至约5.0万亿,其中民企质押市值从1.7万亿激增至3.7万亿,而同期国企质押市值仅从0.5万亿增至0.7万亿。从质押比例看,上市公司整体从11.7%增至15.4%,而民企则从11.7%升至15.4%,相比而言,国企仅从4.1%小幅上升到4.9%(详见附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