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四 )

民企融资“难”在哪,为何需要“几家抬”?

中国企业整体直接融资比重明显偏低,而民企直接融资相对规模较国企仍不可同日而语。信用债是中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据我们计算,2000年至今,中国企业境内信用债累计净融资额为31.9万亿,其中2015年至今达27.4万亿。但从结构来看,2015年以来,民营企业累计净融资额仅为2.3万亿元,同期国有企业累计净融资额为14.6万亿元,占比达53.3%,而外资、集体、公众、其他企业净融资额约10.5万亿。此外,2018年以来,受经济增速下行和金融强监管影响,总偿还量明显增加,导致民企债券累计净融资规模仅为16.9亿元。相较债权融资,中国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始终偏低。据我们计算,近四十年来中国企业境内通过IPO、增发、配股以及发行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等渠道募集资金共13.2万亿。2015年至今,我国企业股权融资总规模为7.2万亿,其中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不足3.1万亿。展望未来,直接融资将成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抓手:从机理看,无论是传统被认为“少抵押物、高风险”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还是“轻资产、融资需求显著前移”的新经济企业,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均难以充分发力;从机遇看,伴随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金融供给侧改革和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开放也将渐次释放制度红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新经济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将会由于审批流程简化、信息更为透明而进一步畅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