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32)

8月 , 承载着海思希望的K3V2应用处理器问世 。

9月 , 负责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余承东定下七条重要的调整战略 , 其中就包括“启用华为海思四核处理器和巴龙芯片” 。

K3V2的研发吸取了K3V1的教训 , 架构用谷歌的安卓系统取代了Windows Mobile , 并花高价买来ARM架构的授权 。 虽说它采用的40nm工艺没追上当时高通、三星芯片采用的28nm工艺 , 但它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进步很明显 。

它是问世时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手机处理器 。 一发布就引起竞争对手的警觉 , 网传三星曾因此推迟对搭载该处理器的Accend D系列的屏幕供应 , 致使产品的上市时间延迟了大半年 。

但这款芯片的短板同样明显 , 发热量大、GPU兼容性问题层出不穷 , 用户体验感极差 。 开发人员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 , 从软件层面来填补芯片上的漏洞和Bug 。

因为芯片的问题 , D系列手机综合性能表现非常烂 , 销量惨淡 , 很快就“寿终正寝”了 。 中端机P6因为强抓质控并在19个国家进行地毯式广告轰炸 , 销量和口碑都还不错 , 而K3V2E芯片依然被骂“拖后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