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28)

“K3”同样名自高山 , 是喀喇昆仑山脉自西向东的5座主要山峰中的第三高峰——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的代号 。 它也是全球第12高峰 , 海拔8051米 。

但这一寓意雄浑高远的名字 , 并没有给海思带来好运 。

K3V1采用110nm工艺 , 远落后于对手采用的65nm/55nm/45nm工艺 , 操作系统又选了江河日下的Windows Mobile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此时华为自己的终端公司因为深陷在为欧洲运营商定制3G手机的泥潭中 , 无力应用K3V1 。

无奈之下 , 海思借鉴联发科 , 找了家华强北的山寨厂做整机 。 一时间 , 华为深圳坂田基地门口人声鼎沸 , 到处充斥着小贩叫卖山寨GSM智能手机的声音 , 令人不堪其扰 。

彼时山寨市场有展讯、联发科等强敌镇守 , 产品本身及销售策略上的缺陷使得K3V1出师未捷身先死 。

K3V1不仅受到外界群嘲 , 连内部人员都不看好 。 负责营销的副总裁胡厚崑认为 , 服务低端的GSM山寨机混淆了华为的定位 , 伤害了华为的高大上品牌价值 , 坚持要砍掉这条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