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转让乍热的秘密:纾困第二季国资角色悄然转变( 五 )

为什么在各地纾困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控制权变更仍然比较火?

“很多上市公司并不符合纾困条件,有些问题纾困基金难以解决。此外,由于国资比较慎重且审批环节较多,即使符合了,也会因为审批时间较长而流产。”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受纾困基金落地周期影响,不少大股东不得不自谋出路。

其认为,为了公司发展,将控制权转让给实力股东,管理团队仍对公司继续管理,这种合作也是个趋势。

“资本+产业”模式浮水

在控制权转让中,得益的一般是控股股东。因为受让方直接把资金给了大股东,而非上市公司。从去年11月,各地设立纾困基金为大股东解困的同时,一些国资也把目光放在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上。

“去年四季度,为大股东纾困是主旋律。”近日,广东某国资创投人士表示,参与的方式包括定增、引入战投等,“随着纾困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主旋律发生了变化,已经变为如何提升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有些基金定位已不再是纾困,而是与上市公司同舟共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