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两年考:从概念风口到零售本质( 六 )

\n

单位经济模型跑不通?

\n \n

无人零售早期市场上大家都在讲的故事是 , 能够节省人力 。 但其省去的人工成本是否真的能覆盖后端的技术等成本 , 在很多人看来 , 似乎单位经济模型很难正向跑通 。

\n \n

不过虽然同属无人业态 , 这个行业还是分很多路径 , 比如有RFID派(射频识别技术 , 如缤果盒子、A便利)、视觉识别派(如Amazon go、简24无人便利店)、重型机械派(如F5未来商店) , 以及无人货架、无人智能货柜(如在楼下)等 , 并且不同的路径不论在运营还是营收结构上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

\n \n

首先无人货架早已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 , 伪命题的点不是在于需求(无人货架在办公楼等场景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 而在于其履约方式 , 供给的形式和补货成本高于流水 。

\n \n

相比之下 , 无人货柜是一个更容易跑得通的模型 。 以在楼下举例 , 张赢告诉创业邦 , 其实早先在楼下也对无人的形态做过很多探索 , 包括货架和盒子的形式也都做过 , 最终才确定了无人货柜的形式 。 “以我们的认知 , 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性价比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