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了共享摩拜的李心毅如何看待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共享经济2.0:从C2C走向B2C( 三 )

①服务品质不恒定,用户在体验上有很大问题;

②传统C2C共享(以滴滴为代表)实质上没有完成成本结构的优化;

③C端的供给真的可持续吗?

这是为什么?

李心毅表示,这是因为共享1.0模型中,共享的商品大部分需要伴随人的服务,一个标准的产品加上一个无法标准化的服务提供者。那么问题来了,人和人是有差异的,平台很难对非员工的人进行标准化约束,管理手段也很有限,无外乎经济奖励和经济处罚。

其次,为什么说无法完成成本优化?以滴滴为例,改善叫车效率并不代表成本结构的优化。滴滴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模式是无法改善包括车辆成本、燃油费用和人工服务等方面的成本结构的。同时共享1.0模式由于自身不掌握产品,管理难度会越来越大,与多方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

李心毅表示,起初共享车的概念,是已拥有车的人在闲暇时间将出行资源分享给他人,但随着人们发现成为专车司机会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加上社会中车辆供给的短缺,无车的人选择购买车辆转职为司机,成为供给方,这是滴滴无法控制的车辆成本的增加;又或是一个原本仅在闲暇时间充当司机的人,因收益丰厚成为专职司机,但随之带来时间成本和服务成本的增长。服务成本伴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甚至时长越长,单位时间的成本越高。所以共享看似很美,但目前各类共享平台都无法稳定提供“既好又便宜”的服务,共享1.0的繁荣实际是传统供给缺失而产生的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