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怎么来的?对我们有害吗?( 八 )

此外,这项研究显示微塑料容易“进”也容易“出”。总体来说,潜在的威胁在于,塑料微粒可能附着着污染物,通过大鱼吃小鱼、水下呼吸灯不同途径进入到具体的组织中,有些在生物体中产生了累积。从鱼体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也存在不同形态,以塑料纤维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鱼类体内的微塑料主要集中在其消化系统,目前尚未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存在或富集在鱼类的肌肉组织中。因此,有研究员建议如果不想吃到微塑料,“吃鱼之前要把内脏清洗干净”。

微塑料“穿肠过”,是好是坏很难说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向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欧洲肠胃病学会议上对于8位志愿者粪便进行的检测,实际过程也非常复杂,包括需要控制其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并进行监控记录等等,大范围内了解对人体的影响更是难上加难。

从原理上来看,所谓“微塑料会在人体内富集”其实一种很复杂的情况,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来形容,需要考虑多种情景,比如在微塑料是干净的情况下进入到人体,可能人体的脂肪组织里面已经富集了有机污染物,这时候微塑料可能会吸附这些有机污染物,并随着粪便排出去,而大部分微塑料是会随着粪便排出去的;但假如人体的脂肪组织没有受到污染,而微塑料本身又携带有机污染物的话,微塑料在体内稍微停留时或者长时间在体内就有可能有少量的释放,此时微塑料就会作为污染物的释放源。而且即便在人体里,也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微塑料一定在释放污染物,因为真正的释放过程,其速率很慢,同时释放的量也很很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