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过后才发现这条路最难走 工业4.0还有春天吗?( 九 )

早前,在若干智能制造企业中,它们无论自身体量大小,都空前一致地认为C2B是一种过渡模式,终极状态一定是C2M。于是,它们纷纷建立C端用户入口,PC站、微信号、APP、线下店……在拥抱大型电商进行合作的同时,坚决不向这些流量入口彻底“缴枪”,坚决要树立自己的旗帜。

但猜对了故事的开始,却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除了海尔这样拥有庞大制造能力和已经建立渠道影响力(甚至早已建立自有渠道)的企业,其他过于弱小的制造企业基因根本不在C端,根本连接不到用户,做流量经营反而成为了负担,它们理想中的C2M并没有如约而至。说到底,海尔这样的企业即使坐拥COSMO Plat这样的杀器,却依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第三方渠道商来出货,去渠道、去中介是个伪命题。KOL高效带货、品牌联名一飞冲天、爆款点燃用户热情等现象,更让“用户将越来越不看重品牌”的猜想被无情击碎。制造企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夸大了用户的小众需求,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埋头狂奔了若干年。最终却证明,C2M的个人定制只是制造业的一厢情愿。

反观另外一些坐拥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其入侵制造端的速度却让人侧目。2016年,网易推出“网易严选”;2017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心选”;2018年,京东推出“京造”……这些企业从自营切入,与制造企业开展了ODM(制造商提供设计和制造)的合作,利用C端流量的优势形成了初步探索了C2M的路径。但自营毕竟是“重资产模式”,在一轮价格战的红海血拼后,这类模式红利出尽。于是,网易启动了网易考拉工厂,淘宝心选也开始转型,回归了平台模式,与制造企业开始了OBM(允许制造商经营自己的品牌)合作。渗透得更深的是拼多多和阿里巴巴淘宝旗下的天天特卖(由天天特价升级而来),它们力图通过条码、RFID、摄像头等设备对工厂进行轻量化的物联网式改造,将工厂的产能数据与网店打通,实现极致的按需定产。当然,这种改造在制造企业的眼里似乎很幼稚,初期的拼多多还用了手机摄像头对着生产线这样的粗暴形式。但流量巨头们的目标很清晰,它们瞄准的是那些找不到销路的中小企业,赋能它们相对简单,逻辑是“你有流量我就听你的”。另外,也别低估了互联网企业的学习速度,从小企业开始,迭代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向更大规模的企业渗透,甚至它们还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相对成熟的工业4.0解决方案,它们是有机会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