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10年,再造一个阿里巴巴(24)

当年中秋,由于阿里巴巴内部发放的月饼备受欢迎,公司内部上线了一个预订页面,但5名安全部门工程师通过编写脚本代码,秒抢了133盒月饼。阿里巴巴很快开除了涉事的5人。

这个决定立刻引发舆论一片声讨。“这只是个恶作剧,何必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这个事情本质上就和把震动棒放到鼠标上一样”,各路评论纷纷指责阿里巴巴缺少工程师文化,阿里巴巴俨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公司里的异类。

如今看来,那些对强KPI和集体意志十分抵触的人,很可能受不了阿里巴巴。但这更多是性格使然。还有很多批评者,则是习惯了耍小聪明而不愿思考技术真正价值的人们。他们理解的工程师文化,事实上更像一种投机取巧的精致利己主义。当你跟他谈价值观和责任,他自然会十分反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在阿里巴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科学家,他们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力可以真正为人所用并创造价值。

这样看来,阿里巴巴确实没有这种“工程师文化”。某种程度上,阿里巴巴的技术文化更像一种“科学家文化”,它形成于一次次宏大的技术体系再造与重组中,它不局限于对某个单独产品的关注,而是从底层技术和基本架构出发,思考技术对商业的作用。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技术文化。给它打上鲜明烙印的也从来不是工程师,而是两名前架构师王坚和行癫,以及越来越多的像贾扬清、李飞飞和金榕这样的科学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