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10年,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六 )

“当我们要启动某个项目,需要各个团队出人一起来做时,你会发现我们可以把人凑起来,就是因为大家的技术体系是一样的。而且不只技术统一,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和技术背景也是统一的。这和中台的思路一样,这些人也可以被快速复用,可以快速的组建团队去完成项目。否则的话就是整天争吵,谁的语言更好,整个架构怎么做更好”,蒋江伟说。

当时行癫负责的B2B业务,有一个200人的中间件团队,而淘宝的中间件团队只有40个工程师。两者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但后者的小团队却支持着比B2B更多的工作。行癫快速地对团队进行了合并。结果是B2B 原本200多人的中间件团队,只留下不到10人。

这样大刀阔斧的合并,也让不少人犹豫和担心,蒋江伟记得,行癫当时只是果决地说:“这个事情必须要更高效的统一。”

这次合并也成了一次里程碑事件。它体现出阿里巴巴在技术治理上的强大组织力,这贯穿了阿里巴巴过去10年的技术体系建设中。类似的合并在之后不断发生。

“难免有矛盾,有的是两个人都很优秀但必须只选一个,肯定有损伤。但所有的问题必须一次性全部解掉,而且非常彻底。”蒋江伟记得,那之后在对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四个存储、两个数据库和容器的团队合并时,“办法就是两个团队选一个leader出来,剩下的人不服气的,该走的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