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10年,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七 )

随着五彩石战役之后各业务线的整合,中台雏形基本确定,由此汇聚的数据也越来越多,阿里巴巴开始思考如何能更好利用这些数据的价值。

与那些自下而上,从技术本身的可能性来慢慢探索出一套方法的做法截然不同,阿里巴巴对如何用好数据的解决方案,来自马云的一个“灵光乍现”。

2008年,马云提出一个概念——“登月计划”。这个计划的含义是,要靠技术去解决挖掘数据价值的难题,“登上数据这个月亮”。

它很马云,天马行空,有一个名字和宏大的想法,但没有任何基础架构支撑。正巧,阿里巴巴遇到了王坚,一个容易被“大词”打动的人。

2009年,王坚成为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CTO)之后,提出要解决登月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算力。因为有算力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之后,在一片争议声中,王坚说服马云先从云计算和“去IOE”——用自己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替换掉IBM、Oracle和EMC提供的小型机服务器——开始做起。于是,阿里云成立。

那正是阿里巴巴B2B公司在香港的股价一落千丈的“困难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云表示“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当时中国互联网界,对此一片嘲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形容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人们纷纷奚落马云是遇上了王坚这个骗子,而阿里巴巴则是吃了创始人不懂技术的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