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12)

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起步较晚。1992年,我国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机具时,国外免耕播种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商业化生产。“但是,当时我国的农村,各家各户只有几亩地,而且分散在不同地块,国外的大型免耕播种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也不实用。因此,我们只能研究适合我国农村条件的少免耕播种机。”李洪文说。

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2002年获得国家奖的免耕播种机。受访者供图

最初研究的少耕免耕播种机小、简、轻、便宜,能够在黄土高原一年一熟区进行少免耕播种作业。在黄淮海玉米小麦两熟区,秋季玉米收获后,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表,给后续的小麦少免耕播种带来很大的难题。最终,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新了驱动防止秸秆堵塞的小麦少免耕播种技术。

李洪文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希望保护性耕作能在我国更多的土地上实施,尤其是要在东北大范围采用保护性耕作,以有效防止黑土地退化,“利用黑土地,保护黑土地,都要从保护性耕作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