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11)

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6层办公室的一张办公桌上,放着一摞书籍,《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丛书》、《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效应》……这张办公桌是农大教授李洪文的。

“非常开心,经过几年的努力,证明了这项技术的优越性,而且证明我国可以用自主研发的机具,实现保护性耕作。”李洪文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0多个企业生产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为1亿多亩田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提供了装备保障。

70年前的广大农民怎样也不敢想象,70年后的今天,通过使用保护性耕机具,可以在不翻地而且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直接播种,省时省事省力。

“其实这就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李洪文说。

李洪文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沙尘暴防治,后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相关理念与技术不仅仅能够减少农田扬尘,减轻沙尘暴危害,而且能够减少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培肥土壤,为作物增产创造条件。因而得以在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