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十 )

2005年2月,年过八旬的曾德超院士因心率过低,入院进行心脏起搏器安装手术。出院后,恰逢中国工程院一个重大咨询项目立项实施,曾德超多次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张远帆介绍,“后来据家人回忆,那时候,曾德超老人总是等到晚上家人都睡了,偷偷地去电脑前工作。有时劝阻多了,老人就会发脾气,赌气说家人是他工作时最大的敌人,还把手里的文明杖使劲儿地往地上敲,一边敲一遍喊‘农业机械化,我有话要说’”。

如今,老人已离去七年,阡陌之上,农机纵横驰骋,这火热场面,当如曾德超老人所愿。不过,农机市场大而不强、整体质量待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仍然薄弱、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等瓶颈均不同程度存在。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其实仍任重道远,在很多场合,中国农业大学攻坚农机的师生常会记起曾德超的一句话:“三农问题是一项长远艰巨的工作,需要真正有本事、有心的人,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做些有益的事,是有意义的、值得的。再苦,我们也要坚持,如果你想为我们这个民族做一点事情的话”。

机械化保障下的中国农业升级

从无耕种到刀耕火种,再到机械化耕种,世界农业经历了三次升级。而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又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沙尘、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与技术提升,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迎来了农业升级的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