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辉映 水润姑苏(解码·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故事)( 三 )

如今,这条运河依旧是贯穿苏州的经济大动脉。但随着工业的发展,河道扩宽、运力提升的同时,大运河苏州段也开始暴露出隐患与问题:防洪标准不足,违章搭建较多,有些地段甚至成为露天垃圾场。

苏州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时,首先提出改变两岸的环境,让大运河更可亲。2016年,苏州启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堤防加固工程。截至2019年5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苏州市水务局水利工程建设处处长马奕介绍,不仅河堤要加固,还要“雕琢”大运河景观,将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建设成为集防洪安全、环境整治、遗产保护、健康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五位一体”的生态绿廊。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杰也表示,几十年以来,许多古镇的临河建筑和老镇区年久失修,甚至消失,只有进行适当的景观修复,才能让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再现。

为了加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沿线旧貌换了新颜。在苏州高新区,推出了运河文化广场、地景雕塑公园、水厂风情街等一系列“运河工程”。唐朝诗人张继沿大运河南下途经寒山寺时写下了《枫桥夜泊》。如今的枫桥沿岸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拥有林带面积34.8万亩,有十里亭等名胜古迹,保留了大运河风光带的文化韵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