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风口上的“大语文”:摇摆在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 四 )

在主推文学素养培养的概念之下,内容与教材成为了大语文的核心。相比课内语文教材,大语文的教学内容倾向于让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并更重视对文章成文背景、作者故事进行讲述和解读。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大语文课程以自编教材为主。立思辰自主出版了《文学必修课》、《乐死人的文学史》等一系列教材及课外读物,学而思大语文则联手北大中文系进行教材讲义的研发。但大语文“广泛阅读”的教学理念,与正统的课内教学思路存在一定的不同。

例如在学而思网校的大语文课程中,原本应出现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被放在了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学段中。这样的提前学习曾引起部分校内语文老师和家长的质疑。

武汉语文名师董尚元在其文章中指出,部分大语文培训将楚辞与荆楚文化、川端康成与日本近现代文坛等大学文学课程提前空降到小学五年级。他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和吸收这样的知识。

但在大语文培养阅读兴趣的目标之下,超纲可能无法避免。“如果严格按照校内大纲来教学,那就与校内没有差别了。”詹研对界面教育解释道,“语文的性质也决定了不可能只教书本的内容,校内的语文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超纲’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