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风口上的“大语文”:摇摆在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 五 )

孙毅博则认为,大语文培训在内容上与校内教学并不相同,更多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和作者表达的意境。而在校内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知识性的内容。“例如一些字词的释义,学生仍然是在对应年级的课堂上去学习,大语文培养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是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孙毅博说。

因此,定位于“加餐”和素养培养的大语文或许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小学语文老师钟瑶对界面教育表示,这样的额外补充更适合学有余力的孩子,但对于学习能力弱、课本知识尚未完全消化的学生,可能更应该考虑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而非盲目拔高。

有待规范的新品类

大语文培训将兴趣培养作为了主要目标,将语文讲得更有趣就成为了必备的技能之一。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风趣幽默、段子手等诸多标签,大语文已经出现了窦昕等一批具备IP效应的名师。

大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要求老师有更高的知识储备。自2018年开始从语文辅导转型为大语文老师的孙辰告诉界面教育,由于需要为学生补充更多文章以外的信息量,教授大语文相比此前上课要难上许多。“需要老师不停地说,还得想办法讲得容易懂、有趣。”孙辰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