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陈晓卿:美食是人类的刚需( 四 )

陈晓卿

“人造肉我肯定会吃 , 但那无关风味”

澎湃新闻

今晚你的主题演讲 , 关键词是“相逢” 。 相逢有期然与不期然 , 就你所知中国古代有没有像神农尝百草一样 , 专事于食谱的研究和撰写?

陈晓卿

中国饮食从周公定礼制开始 , 基本上有什么和怎么做就规定的差不多了 , 但很多问题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活需要 , 吃这个事儿上尤其如此 。 中国人是谷物民族 , 早先食物也没那么多 , 我们吃煮熟的小麦 , 煮熟的黄豆 , 下咽时觉得剌嗓子 。 有人就发现 , 芡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由此勾芡就成了中国人做饭特有的手法 。 你说缘份也好 , 宿命色彩也罢 , 实际上都是经过反复比对 , 反复实验的 。 这之前也打糊 , 找植物里含淀粉的较高的一类 , 比如冬寒菜 , 古代称为葵 , 有这种黏液 , 有点像莼菜 。 用葵做粥叫做“糁” , 孔子困于蔡就靠这个度命 。 后来发现淀粉是最合适的 , 就用各种各样谷物类淀粉来做勾芡 。 一直到今天 , 比如抓炒里脊 , 以及很多菜里都讲究明油亮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