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借条里的乡绅雅文化(11)

苏氏家族在200年的发展中,靠着一步步的土地扩张和兼并,靠着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家风,逐渐形成了一种“贵族”气质,这是一种厚重的家族底蕴,必须得以承认。这样的望族,在当时是很受乡里敬崇的。

青龙埂的成勇公祠和苏家大院远近闻名,附近地方上的人发生纠纷,有时会来请苏家老人参与“断公道”。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是找苏家老人,这说明,苏氏家族的人,在当地人心目中,有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

正因为如此,苏家很多老人被时人亲切地尊称为苏老师,使得苏氏家族周围聚集了相当的人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49年后,利用苏家大院的规模(苏家大院有5道大门)及人气基础,设立了青龙乡政府(今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前身)。苏氏家族的人很配合,并从保管契约文书的专门工具约箱中,拿出苏家大院及祠堂大部分属于苏家公产的契约文书(即如今留存下来的与苏家有关的契约文书)交给工作组,由此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成都东山一带有句俗语:“农民要翻梢(四川方言,意为致富),离不了种海椒。”这里的海椒,专指二荆条辣椒(与一般辣椒辣味不同,特点是微辣且香,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与大头菜一起,是当地黄泥巴地上的著名特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