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的外航故事:什么因素在困扰外航?( 三 )

另一方面,不少基地航司则会自设地勤公司,从而降低地勤成本。例如Swissport就曾是瑞士航空的地勤公司。国内最早采用这一模式的是国泰、港龙自设的地勤服务,随后三大航也纷纷跟进。出于增加辅助性收入的考虑,这些公司很多也承揽外航的业务。

对于两场运行的航空公司来说,“搭便车”般使用实施代码共享的基地航空公司的地勤服务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日航的地勤公司就承揽了南航、东航等在东京的地面业务,使得日航的小站航点(新千岁等)可以行李直挂上南航的回国航班。对于大兴机场发展“国际-国内”中转业务,相信这一措施会为外航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当然,另一种“最土豪”的模式,大概就是像美联航在香港机场一样自设地面服务公司。但美联航在香港有旧金山、纽瓦克和芝加哥等多个航点,航班量足够维持一个地面服务公司的正常运作。因此这不会成为大兴机场的主流。

在狭义的地面服务之外,洲际航线机组的过夜保障也是难点。来到大兴机场的机组,显然不可能在之前首都机场的过夜酒店过夜。一般而言,欧美、日本外航,包括现在很多国内航空公司,是和希尔顿、万豪等国际酒店集团签订统一采购的大客户合同,确保机组在海外“有地住”。目前首都机场附近连锁酒店林立,住宿不是问题;但大兴机场至今没有公开配套酒店的信息。在欧美这样对机组劳动条件愈发看重的今天,这也会成为外航考虑的一个因素。事实上,当年浦东开航的时候,日本人就吃了苦头,要把乘务组用车拉到陆家嘴住日航酒店。然而倒也因祸得福:机组出现在陆家嘴,倒是给航空公司打了活的户外广告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