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专利的“卡脖子PTSD”综合症,到底能不能好了?( 七 )

专利的国际化布局也不甚乐观 , 在机器学习和基础算法方向 , 国外申请人只有微软 ,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国家电网 。 并且大量成果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 核心代码还是靠开源 。

前有特朗普禁令 , 后有谷歌核心算法专利 , 想必不少同学又要担忧地摸摸脖子了 。 那么事情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令人窒息吗?

基础算法的“柏林墙” , 真的能建起来吗?

冷战时期 , 为了阻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所属的人员之间自由往来 , 在德国的土地上 , 建起了一座全长155公里的围墙 , 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 。

那么 , 这座想象中由基础算法专利构成的高且深的“AI柏林墙” , 真的能修建起来吗?

我们认为未必 。

首先 , AI是十分注重生态的 。 在AI平台化的驱使下 , 许多科技巨头都都在广泛布局产业链的基础技术层和应用层 , 谷歌有TensorFlow开源框架 , 中国也有PaddlePaddle等开发平台 , 都会将自身的AI能力变成模型来提供给开发者 , 未来算法的壁垒越来越低 , 如果一个公司要靠通用技术“卡脖子” , 哪怕只透露个苗头 , 恐怕都会将广大开发者推入别的生态圈 , 进而失去长远的竞争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