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谢洁玉

2019年初美联储放缓加息节奏,货币政策姿态发生改变,一个主要压力是金融市场波动及其对就业、物价稳定可能产生影响。尽管通胀目标一直被多数发达国家央行视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但当金融市场动荡时,央行会在货币利率决议上顾虑重重,可见“唯通胀目标”实际上已发生改变。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盯住2%通胀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实现通胀目标的道路并非坦途。时至今日,美国通胀率在曲折中上升到2%目标位置,欧元区的通胀率目标实现得则相对缓慢,日本通胀率目标自本世纪初起始终没有达到。

发达国家央行纷纷致力于实现通胀目标,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框架中,菲利普斯曲线诠释了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认为央行一旦实现其一则自动实现其二。20世纪60—70年代困扰发达国家的“滞胀”打破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关系,于是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将微观个体决策机制,特别是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理论,认为央行只盯住通胀目标而无法控制经济增长。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尔为控制高通胀率而紧缩货币,最终通胀率下降而失业率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再次展现解释力。90年代起至本世纪初,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理念融合,引入价格粘性机制,认为货币政策不仅影响通胀率,而且短期会影响实际产出,长期保持中性。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时而有效、时而失灵,经过不断修正,其仍在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