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五 )

过去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向服务业渗透。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天然地低于制造业,等量的科技进步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幅度要大于服务业。也就是说,同等程度的科技进步所带动的物化商品增量要多于服务增量。未来随着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在居民一篮子消费中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意味着科技进步的去通胀效果边际上减弱。

第三,人口增速放缓及人口老龄化对通胀具有深远影响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人口增速放缓与老龄化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消费率呈U型,即受抚养人口(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消费率高于劳动人口。消费增加会对给定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带来通胀效应,而生产行为则会扩大货物和服务的库存带来通缩效应,因此当劳动人口增速超过受抚养人口增速时,将会带来去通胀(Disinflation)效果,反之将会抬升通胀。“大缓和”时期全球适龄劳动人口增速较高,特别是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人口加入到全球生产活动中,带动全球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去通胀时期。反之若其他因素不变,全球人口老龄化将会产生通胀效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