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三 )

影响通胀的因素正在悄然变化“大缓和”时代的物价稳定既是货币政策的功劳,也是全球经济深层次变革的结果。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结构、资金流动、收入差距等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一般性商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供需两股力量共同决定了一般性商品与服务价格,促成“大缓和”时代。当过往这些能够促进物价稳定的深层次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胀率也会变幻莫测,从而影响央行通胀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第一,全球化极大地丰富了全球商品供给,逆全球化易引起消费品价格上行

我们注意到“大缓和”时代的开端与全球化的开端恰好重叠。一些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亚洲国家和体制转轨的中东欧国家,在全球化潮流下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对过去二十几年低通胀有很大贡献。全球化整合了全球资源要素,使得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精耕细作,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一般性商品价格的下降能通过全球贸易网络传递至各个角落,于是我们看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走势保持高度一致。各国通胀率相关系数从90年代的0.2上升至目前的0.6,形成了通胀率的全球化现象。物价稳定的背后是全球化的商品供应体系很好地平滑了单个地区的商品供应短缺。

推荐阅读